为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进一步深刻理解“党史学习教育”内涵,密切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根据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党委有关工作部署,工程实践创新中心认真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扎实提升实践教育质量。
以下节录了华中科技大学工创中心五名教职工讲述的“一下三民”实践活动小故事。

2020年的夏天,当中心决定将智能制造产线交给我来负责的时候,我没想到这副重担会落到自己头上。智能制造产线系统构成极为复杂,涉及到的学科和技术非常广泛,将如此大规模的智能制造产线用于工程实践教学在国内高等院校尚属首次。所以,怎样用好产线、怎样建设好课程,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很快,我就折服于学校这种敢闯会创的魄力和勇气,也认识到智能制造作为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主攻方向,将其引入到高等教育的实践课堂的重要意义。于是,我第一时间开始调整自己,把工作重心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智能制造产线,也开启了我与智能制造产线的不解之缘。
为了尽快掌握智能制造产线的使用,一方面,我抓紧时间阅读产线相关资料文件,对整体构成、设备功能、软件构成等进行熟悉;另一方面,我迅速跟设备厂商的研发、工艺、现场调试等部门的工程师建立联系,多次请他们到学校现场来进行培训指导,尤其是现场调试工程师,我让他们带着我一台一台设备进行操作培训,一个一个工作流程进行演示学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能够完全独立操作使用智能制造产线了。
在掌握智能制造产线使用操作的同时,我也同步抓紧课程建设。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设计,到教学日历的规划,再到具体教学环节的敲定,我都秉承这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以让学生学有所获为目标,来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我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不断向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也充分依靠课程组团队的力量,对课程进行设计和优化,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案。
如今,我负责智能制造产线实践教学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了,教学方案也经过了多轮次完善优化,每每看到学生们在实践课堂上求知若渴的学习状态,我都会感想,过往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了。


2015年7月我幸运地留在了工程实训中心担任3D打印实践指导老师,那时实训场地有限,只能容纳10台3D打印机,但经常有学生课外找到我,想利用3D打印机制作模型。经充分规划,2016年底终于成功将3D打印室扩大至原来的4倍,打印机台套数增至40台。2017年,3D打印室率先针对全校本科生全面开放,支持同学们实现创意。
全面开放后,问题层出不穷。比如:如果教室有课,则无空余机器供学生使用,学生会空跑;加工前无法进行良好沟通,学生带来的模型文件有很多问题……
问题一个个解决,上课没有设备给加工的学生用,我就继续向中心申请采购设备,并且申请更大尺寸的设备满足他们的加工需求;加工前无法进行良好沟通,我就提议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避免学生空跑……整个过程不断摸索,不断改进。那个时候,几乎天天守在3D打印室,耽误饭点是常有的事。
3D打印室人流量越来越大,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要3D打印加工可以去工创中心找周老师,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接着我又发现,很多同学只有晚上和周末有时间,这怎么办呢?我不可能每天24小时守在教室。于是,我又提议能否设立助管岗位,让3D打印室能做到7×24小时开放,为学生加工提供便利。现在,已经实现了。不过设备使用量更大,对我的考验也更大,每天上班我首先要检修设备,保证更充分地开放给学生使用。为了精准地不让一台机器闲置,不让一位学生空跑,我每天统计三次设备空闲量,及时准确地审核学生加工信息,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加工。
3D打印现在是中心7×24小时全面开放的典型代表。而我,依旧每天坚持统计,审核学生信息,指导学生加工,检修设备,虽然辛苦,但看着那么多可爱的学生风里雨里奔赴这里,我就只有一个信念:我要尽我所能满足他们的加工需求。


长期以来,我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在2022年9月实现了利用劳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的排课、选课、退课、评教等功能,学生在手机上点两下就能选择喜欢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这一切要从2021年说起。经过2年的智能制造实践平台建设,我校工程实践硬件设施达到了世界一流,但课程仅面向理工科开设。在时任中心主任李昕的推动下,开设了工程体验公选课,吸引医科文科生来报名。这种模式是比较新颖的,学生自主选项目,凑满32学时获得学分。但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学生在哪里选?项目种类数量要足够多,谁来开发?项目次数要足够多,老师工作都很饱和,谁来上?学生和老师的时间有冲突,如何协调?项目要有趣,如何保障?学生有问题,谁来沟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影响这门课能否“打开市场”。当时每天有空就鼓动老师们开发一些有趣的适合零基础学生的项目,老师们也是牺牲了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提供足够的课堂。我也建了一个3000人的QQ群,不遗余力的与学生保持沟通,倾听学生的吐槽、改进意见和表扬,那段时间很累,但也是最开心的,亲眼见证人数从几十人、几百人发展到2千多人。
2022年5月,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求,我推动中心定制开发了32门工程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研会、师生座谈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向学校争取劳动教育的开展时间片以及相关劳动教育保障经费。承担校劳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深入基层教师、学生用户群体,掌握一手需求,定制开发各方满意的功能。
看到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们在劳动教育课堂上挥洒着幸福的汗水,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在2022年7月有幸承担了中心木工实践室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木工实践室建设目标是让同学们参与制作,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劳动精神。为了让木工实践室发挥更大效应,我马不停蹄调研了全国多个高校的木工课程建设情况和设备厂家情况。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经过数月的建设和课程准备,终于到了验证建设成效的时候。
11月17日木工实践室开出了首个项目“手工木作”,“手工木作”课程以手工制作木梳为主题,同学们以给定毛坯为基础,任选图形,通过亲身实践划线、锯齿、造型、打磨、上蜡等一系列操作,得到一把自己出力流汗、精心打造的木梳。在每个步骤,同学们一一领悟要点、动手动脑,在锯挫磨中体验手工操作带来的乐趣。看到同学们年轻的面孔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拿着自己打造的木梳,读到同学们的课程心得:说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与收获成果的喜悦,获悉同学们利用木工实践室为制作平台的项目——醉晚亭木工文创设计进入校“科技强国”大学生创意作品决赛。在这一刻,我听到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奏响时代强音,看到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培养大批的卓越工程师。《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会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我不想擦肩而过,我想抓住时机,我想践行让华中大学子有最优质资源获得感。
在历史性交汇期,我们的工程训练中心和工程训练课程该如何进一步建设呢?对于门外汉的我来说,想让工程训练上一个新台阶,确实不容易。我查阅大量工程训练相关书籍文献,认真学习业界同行报告,广泛听取领导意见及师生反馈,调研走访兄弟高校建设经验。不断地学习使我有了很多心得,我静下心来消化总结,规划接下来的建设目标,找准建设方向——建设智能制造实践平台。
经过不懈努力,2018年12月,学校党委常委会确立“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实践创新中心”目标,批准“智能制造实践平台”建设项目。2019、2020年,争取学校投入1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实践平台,将最领先的理念、最前沿的技术、最先进的应用支撑高素质复合人才培养。为了提高工程实践教育质量,我始终坚持“响应国家需求,体现时代特征,以先进技术传授人”“面向工程实际,保障耗材投入,以真刀实枪磨练人”“扎根中国大地,秉承中国制造,以国产装备教化人”“拓展全球视野、认清时代责任,以鲜活案例鼓舞人”“优化实践方案,坚持因材施教,以全方面服务培养人”,同学们在这里实践创新,目所能及之处都是中国制造、华中大造。
我校工程训练实践教育改革建立了我国新工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和“华中大模式”,树立了全国标杆,也获得了我校师生的充分认可。一切的付出都很值得。当然,脚步更不能停歇,我将和全国同行一道继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工科工程实践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