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吴志超)根据工创中心“实践育人大讨论”系列活动安排,7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召开了第三期工程训练教材建设集体备课会,工程训练课程组全体成员参加。
会议特邀大连理工大学梁延德教授、上海大学胡庆夕教授、江汉大学童幸生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王志海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赵永俭研究员、熊永红教授、杨家军教授、李承教授、周世权正高工、刘怀兰教授以及华中大出版社万亚军编辑等出席。集体备课会由工创中心主任李昕主持。
本次集体备课会围绕《工程训练实践指导》教材部分章节展开。根据安排,工创中心吴志超老师首先就上次备课活动中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了初步回应,也就本期讨论的部分章节的撰写作了进一步说明。霍肖、王亚辉、吴志超、汪琦、林晗、熊大柱、周琴、孙祥仲、李萍萍、易奇昌、陈赜、程佩等参与编写的教师,分别从课程标准入手,基于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情况,汇报了相关章节指导书的编写思路及存在的问题。
在听取各位老师汇报基础上,特邀专家一致认为,华科大工创中心应尽快完成与智能制造平台相适应配套教材编写,此项工作对提高师资业务素质、保障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邀专家还对相关书稿提出了很多具体意见,指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1)实践指导书与教材的编写要求及体例有较大的区别,建议定位为实践指导书,具体体例进行配套调整;(2)华中大工创中心的特色是智能制造,实践指导书要以“智能制造”为中心,突出智能制造及产线在工训中的应用情况;(3)目前书稿篇幅太大,必须压缩。有些重复部分或者理论教材有讲解的部分要删除,要严控幅面,没必要面面俱到,要注意梳理好知识点,精选内容,突出重点;(4)考虑到教材篇幅有限,应考虑规划为立体化教材,利用好二维码、短视频等电子资源;(5)目前各个项目指导书的内容格式等目前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风格要规范一致;(6)应增加引言或序言等内容,准确描述本教材的出发点、使用对象、应用场景等;(7)考虑增加思考题、讨论题等进行扩展,思考题等尽量结合现场,充分考虑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等;(8)实践项目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工种的特殊安全注意事项要在对应项目章节有所体现;(9)图表、专业词汇等需规范。参加集体备课会的专家们希望华中大工创中心编写组克服困难,共同努力,尽早完成教材编写工作,也预祝该教材具备较高水平,能够在行业内起到借鉴和引领作用。
吴志超代表教材编写组表示,一定会根据专家建议认真修改、用心编写,按时高质量完成实践指导书编写工作。
2022年是华中大工创中心内涵建设关键年。工程训练课程组组织三期集体备课活动,先后完成了工程训练课程标准和30个训练项目教材的初步审定。虽然教材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通过编写教材,对推动进一步规范工程训练教学内容、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训练教材建设集体备课是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期4个月的“实践育人大讨论”系列活动之一。在智能制造工程训练实践平台建设基础上,华中科技大学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立德树人融入实践教育各环节,进一步优化工程训练教学方案,扎实提升实践育人能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工程观、质量观、系统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工程实践创新中心。